|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王乐鹏 龙晓华 马淑然.从“肝失疏泄”论治的医案的统计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5,8(06):715-719.[doi: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6.020]
点击复制

从“肝失疏泄”论治的医案的统计分析()
     
分享到:

《环球中医药》[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第8卷
期数:
2015年06期
页码:
715-719
栏目:
学术论坛
出版日期:
2015-06-06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王乐鹏 龙晓华 马淑然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乐鹏(博士研究生)、龙晓华(硕士研究生)、马淑然]
Author(s):
-
关键词: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肝失疏泄 医案 统计分析
Keywords:
-
分类号:
R249.8
DOI: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6.020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肝主疏泄理论的临床应用概况。方法 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源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和筛选从“肝失疏泄”论治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症状、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证候、治则治法、方剂和中药等医案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 纳入医案1075例。统计结果如下:(1)女性患者占比59%;(2)20~50岁之间的患者占比73.9%;(3)症状335种,频次在30次以上的有49种;(4)西医疾病182种,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主要归属于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排在前两位的是慢性胃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5)中医疾病113种,频次在30次以上的主要为肝系、脾系病证。排在前两位的是胃脘痛和胁痛;(6)中医证型181种,排在前两位的是肝郁气滞证和肝郁脾虚证;(7)治则治法197种,排在前四位的是疏肝理气、疏肝解郁、疏肝健脾和疏肝泄热;(9)药物407种,排在前12的分别是:柴胡、白芍、甘草、当归、茯苓、香附、白术、郁金、枳壳、陈皮、栀子、川芎。结论 建国以来肝主疏泄理论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从肝失疏泄论治的疾病已涉及了西医八大系统、中医五脏系统。充分说明了肝主疏泄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反映了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对各脏腑系统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99.
[2]王佑华,陆金根,柳涛,等.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4):368-372.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76.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24.
[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7.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19.
[7]卢朋,李健,唐仕欢,等.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1- 4.
[8]刘秀华.从肝主疏泄探讨女子以肝为先天[J].河南中医,2012,32(1):12-13.
[9]曾玉燕.浅析肝主疏泄与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84- 85.
[10]车桂燕,李巍,黄柄山,等.肝郁气滞证发病学及病因学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1989,(5):8-14.
[11]芦德银,余宇.肝主疏泄指导慢性胃炎治疗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5):108-109.
[12]盛国光,王伯祥.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2(4):52-53.
[13]陈泽奇,陈国林,金益强,等.肝气郁结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21-26.
[14]赵益业,刘承才.肝郁证的免疫学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28-32.
[15]乔明琦,张珍玉.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客观指标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3):23-26.
[16]陈国桢.肝郁脾虚证的本质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2):732-735.
[17]胡晨霞,凤良元,鄢顺琴.四逆散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S1):18.
[18]邓青秀,彭延娟,彭成,等.四逆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胃肠组织细胞形态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6):33-36.
[19]严亨秀,任昉,顾健.柴胡疏肝散对实验性肝郁证大鼠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6):5- 6.
[20]陈煜辉,周莺.柴胡疏肝散抗抑郁作用的药理学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4):59- 60.
[21] 郭艳苓.逍遥散近十年的临床应用概述[J].环球中医药, 2013,01:74-78.
[22] 董洪坦,韩刚,朱晓晨,等.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 2014,02:146-150.
[23] 王晓强,高权国.逍遥散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4,24(1):40- 4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王乐鹏(1976- ),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天人相应理论与临床。E-mail:472153807@qq.com 通讯作者:马淑然(1964-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天人相应理论与临床。E-mail:mashuran64@sina.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