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姜元安,张清苓.从厥阴病提纲看《厥阴病篇》[J].环球中医药,2015,8(12):1483-1485.[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12.018]
点击复制

从厥阴病提纲看《厥阴病篇》()
     
分享到:

《环球中医药》[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第8卷
期数:
2015年12期
页码:
1483-1485
栏目:
争鸣
出版日期:
2015-12-06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姜元安张清苓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姜元安);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张清苓)
Author(s):
-
关键词:
厥阴病 提纲 乌梅丸
Keywords:
-
分类号:
R222.2
DOI:
10.3969/j.issn.1674.1749.2015.12.018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伤寒论》于三阳三阴病中各有一提纲条文,其意义在于使人读之就能在总体上把握三阳三阴病各自的发病特点。注家对三阳三阴病提纲之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未有如厥阴病提纲之大者,后之学者完全无可适从,甚至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之说。故若欲明《厥阴病篇》,则须先明其提纲。本文通过对“厥阴”之义及厥阴病提纲证之象的分析,明确厥阴之为病,既可为寒,亦可为热,更有寒热错杂之变。故《厥阴病篇》中,尽显阴阳进退、寒热错杂、或寒、或热诸证。而厥阴受邪,则肝之疏泄不利,则木邪犯土而脾胃气机为之失和,故厥阴病中,多呕吐、哕、下利之变。能由厥阴病提纲证而明《厥阴病篇》之大略,则能明厥阴病非六经病最后阶段,亦能明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3,178.
[2] 姜元安,张清苓,李致重.伤寒病与六经辨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5-8.
[3] 张清苓,姜元安.从抓主证论中医临床的辨病与辨证层次[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1):733-735.
[4]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18.
[5] 成无己.批注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
[6]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41-142.
[7] 吴坤安.伤寒指掌[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8.
[8]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370.
[9] 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88.
[10] 舒驰远.伤寒集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17.
[11] 丹波元坚.伤寒论述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7.
[12] 吴谦.御纂医宗金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1.
[13]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44.
[14] 喻嘉言.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92.
[15] 恽铁樵.药盦医学丛书之三(线装本)·伤寒论辑义按·卷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民国三十七年):2.
[16] 张景岳.类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75.
[17]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732.
[18] 丹波元简.素问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2.
[19] 张遂辰.中国医学大成·张卿子伤寒论·卷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
[20]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7.
[2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2.
[22] 许叔微.中国医学大成·伤寒九十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0.
[23] 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1.
[24]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M].杭州:新医书局,1956:186.
[25] 汪苓友.中寒论辨证广注[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4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周晓玲 刘莹 余静芳 覃凤传 陈峭 李泽鹏 李灿.从六经之厥阴病论治阳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硬化55例[J].环球中医药,2016,9(07):870.[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7.034]

备注/Memo

备注/Memo:
-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