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马英明.从脾病论治房颤的尝试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6,9(03):342-344.[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28]
点击复制

从脾病论治房颤的尝试初探()
     
分享到:

《环球中医药》[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第9卷
期数:
2016年03期
页码:
342-344
栏目:
争鸣
出版日期:
2016-03-06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马英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内科
Author(s):
-
关键词:
房颤脉脾真藏脉脾病培土散升陷加味汤化饮散
Keywords:
-
分类号:
R249
DOI:
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28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危害较大的心律失常疾病,现代医学主要围绕着控制心率和防栓、抗栓治疗,不能完全控制并发症和稳定疗效是临床治疗房颤遇到的最大困扰。虽然现代中医理论把房颤归属于心悸范畴,但是不论在病机还是证型的分析和描述都显得相当有限。本文通过对房颤律的脉学特点,挖掘传统中医对房颤的认识,认为房颤脉古已有之;房颤脉是脾病范畴;房颤脉是脾真藏脉。根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等古籍所载,从培补中气、升提宗气、温中化饮三方面论治脾病,提出培土、升陷加味、化饮三方,以期从中医理论出发在根本上治疗以获得控制复发率和并发症的成果。文末列举病例以详细阐述。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8.
[2] 黄芪.养血息风法治疗阵发性房颤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14(4):39-41.
[3] 邓移安,王伟.中医疏肝潜阳法在甲亢合并房颤上的临床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7):20.
[4] 廖艳林.张莉莉益气养阴法治疗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验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5):95-96.
[5] 沈智杰,郭蔚,王肖龙,等.益气活血方联合现代医学诊断疗法对心血瘀阻型房颤患者临床症状及纤溶相关指标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57(2):30-32.
[6] 丁涛,李柏林.中药抗凝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3(7):179-180.
[7] 刘强,倪飞珍,毛威.房颤中医辨证分型与凝血类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281-282,279.
[8] 刘强,徐智,毛威.房颤中医证型与患者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1(2):360-362.
[9] 汪云翔.203例房颤患者中医辨证相关因素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2,25(12):61-62.
[10] 陈子晶,胡元会,王师菡,等.20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8):1314-1317.
[11] 李文一,朱托弟,管琳.房颤昼夜节律与子午流注时辰规律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293-1294.
[12] 谢文.738例心房纤颤病因及辨证分型临床分析[J].四川中医,2013,32(10):53-55.
[13]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8 170,173-174.
[14]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3.
[15]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25,427,1467,1467.
[16]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马英明(1973- ),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心血管。E-mail:928220155@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