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俊义.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论”,寻觅“自然与人的和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9):4-8. [br/] [2] 杨光.正确看待“天人相应”[N].中国中医药报,2010-05-05(8). [br/] [3] 申咏秋,鲁兆麟.《黄帝内经》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08-109. [br/] [4] 耿云志.近代文化与儒学[N].人民日报,1988-03-21(5). [br/] [5] 裘沛然.裘沛然选集[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80-184. [br/] [6] 淮辉先,王振海.试论天人相应思想的科学性[J]. 中国医药学报,1988,3(1):9-13. [br/] [7] 许家松.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中医理论现代发展战略研究之我见[N].中国中医药报,2004-09-13(3). [br/] [8] 王振海,淮辉先.从《黄帝内经》谈天人相应思想的方法论[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3):20-23. [br/] [9] 赵洪均.内经时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93. [br/] [10] 张效霞.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57. [br/] [11] 周鹏,高学敏,张建军,等.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看人体太空生理紊乱[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6):472-475. [br/] [12] 刘焕兰,谈博.天人相应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4):407-410. [br/] [13] 熊德鑫.微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5):252-253. [br/] [14] 潘桂娟.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1-483. [br/] [15] 王耘,颜素容,乔延江.中医理论建模的天人相应形式化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7):437-439. [br/] [16] 王振海,王蕾. 高屋建瓴 一通百通——关于天人相应思想研究问答[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60):181-183.
[1]李小丹,李文瑞,孙铁英.从一例反关脉病案谈反关脉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J].环球中医药,2016,9(02):183.[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9]